主页 > 经典句子 >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优选393句】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优选393句】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1、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研究者们仔细推敲。

2、【译文】孔子说:"爱一个人,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教诲他吗?"

3、【原文】14.8子曰:"为命,裨谌(bìchén)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4、①而翁归。

5、【原文】14.19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yù)治宾客,祝鮀(tuó)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

6、【解读】本章所指的童子失位,幼而无礼,当教。这让我想起了刚毕业的大学生,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与同志领导进餐不懂礼让的那种情境。

7、25【原文】

8、①放: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9、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10、历来注家之释相仿,曰:君子常思德,小人常思乡;君子思刑以治国,小人思小惠而利家。故而皆鄙小人而高君子。然细读之,此章之君子非孔子常言之君子。孔子常言之君子,当怀礼归仁,此与法家之大别,此章又如何怀刑?且怀土,人之常情,儒家向未反对之,又如何称为小人。故此章之君子非真君子也,乃处上位之士大夫之流也;小人亦非真小人,平常百姓也。上位者以德为本,则百姓‘知耻且格’,即安于本心,安于故土也;上位者若常思严刑峻法,则百姓‘免而无耻’,而心怀利矣。可参为政篇细品。

11、【译文】孔子说:"君子以说得多做得少为耻。"

12、【译文】卫国的蘧伯玉派使者去拜访孔子,孔子与使者坐在一起问道:"老先生在做些什么?"使者回答说:"老先生想要减少自己的过错却未能做到。"来访的使者走后,孔子说:"好使者好使者呀!"

13、【译文】有人问子产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是有恩于人的那样一个人。"问子西是什么样的人,孔子说:"他呀!他呀!"问管仲是什么人,孔子说:"人才啊。他剥夺了伯氏騈邑三百户的封地,弄得伯氏只好吃粗茶淡饭,但伯氏至死没有怨言。"

14、【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思想,有思想的人未必都有德。仁者必然勇敢,勇敢的人未必具有仁。"

15、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16、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17、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18、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9、【原文】14.41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

20、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1、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①,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②。”

22、(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3、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24、【解读】孔子意在告诉他的学生和后人,不可以贪图安逸、满足安逸,要承担社会责任和历史责任。

25、6【原文】

26、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27、【原文】14.25遽(qú)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28、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9、【原文】14.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30、【解读】南宫适是孔子的侄女婿,这个人"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是一个和有智慧的人。孔子不会打他却高度称赞他,大概也是避亲亲之嫌。后羿和奡这两个人在历史传说中都是勇力过人,孔子赞赏大禹和后稷这样的圣人。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3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2、③知(zhì):同“智”。

33、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34、【原文】14.9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曰:"彼哉彼哉!"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饭疏食,没齿无怨言。"

35、【原文】14.12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36、本章和前一章讨论的都是道的问题。本章所讲“道”的含义与前章大致相同。这里,孔子认为,一个人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等生活琐事,他是不会有远大志向的,因此,根本就不必与这样的人去讨论什么道的问题。

37、【解读】治国、治世少不了人才。

38、【解读】此章是孔子的成人论。朱熹说:"成人,犹言全人。言兼此四子之长,就能智足以穷理,廉足以养心,勇足以力行,艺足以泛应,而又节之以礼,和之以乐,使德成于内,而文见乎外,则材全德备,浑然不见一善成名之迹,中正和乐,粹然无复偏倚驳杂之蔽,而其为人也亦成矣。"安德义《论语解读》将成人分为三个层次:圣之成人,君子之成人,士之成人。这里孔子谈论的是君子之成人和士之成人两个层次。我认为,此章所论成人之说,大意是指长成大人,也就是成熟之人的意思。人的生命成长是一个过程,成人应当是指相对成熟的这种情况。所谓的相对成熟,也就是对世界和人生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认识的时候,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就是成人。"三观"的形成,用今天的教育思想来说就需要生命的全面发展,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再换一句话说,强调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

39、②斯:就。

40、【解读】说的是古人丧礼的礼制。

41、【原文】14.43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42、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3、【解读】子贡与子路有同样的疑问,怀疑管仲的仁德。而孔子对管仲的认识则是从大处着眼,而不是拘泥于小事。可见,判断事物的性质,着眼处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

44、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

45、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46、⑹通“如”:好像,如同。例:

47、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的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48、【解读】显而易见是子贡话多了,孔子是批评他有些不务正业了。

49、16【原文】

50、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51、【解读】物质上的贫富左右着人的精神和心灵,尤其是贫困威胁着生命生存的底线的时候,能够没有怨言,就需要具有极高的修养。贫困的时候,人是顾不了太多的,但人一旦富有的时候,就该讲求礼和精神修养了,所谓的富而好礼就是这个道理,因而富而无骄易。

52、【译文】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这样到处奔波、忙忙碌碌、栖栖遑遑游说呢?不会是花言巧语蛊惑人心吧?"孔子说:"我怎么敢花言巧语蛊惑人心,我只是痛恨那些顽固的当政者罢了。"

53、【原文】14.31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54、三军:指军队。

55、【译文】子路问如何侍奉国君,孔子说:"不要欺骗他,但可以当面劝谏他。"

56、【译文】孔子说:"贫穷但没有怨言很难做到,富有但不骄傲就很容易做到。"

57、孔子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尤其是养成仁德的情操。但当时动荡的社会中,爱好仁德的人已经不多了,所以孔子说他没有见到。但孔子认为,对仁德的修养,主要还是要靠个人自觉的努力,因为只要经过个人的努力,是完全可以达到仁的境界的。

58、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59、【解读】我赞同安德义先生的看法,这是贤者避隐的四种方式,能避世就避世,不能避世就避地,不能避地就避人,不能避人就避言。目的就是要寻找一个好的生命成长环境。避隐是一种智慧的处世方式,智慧的人可以随机灵活应用。所谓的"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就是一个道理。这里的七人是指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七人。

60、18【原文】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61、(1)学而时习之。

62、17【原文】

63、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64、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65、(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66、【译文】孔子说:"臧武仲凭据防城请求鲁国为他确立继承人,虽然说不是要挟国君,但我不相信。"

67、于:介词,对,对于。

68、①好(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69、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0、【原文】14.16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shào)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71、【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方面,我没能力做到。有仁德的人不忧愁,聪明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是老师讲他自己啊。"

72、军惊而坏都舍。

73、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74、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

75、【原文】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76、日:每天。

77、24【原文】

78、堪:能忍受。

79、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80、2【原文】

81、【解读】这里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几个问题,一个是鲁哀公已经说了不算,社会已经失序;在一个孔子心中有着正义感;第三,体现孔子责任感,知其不可而为之。

82、【译文】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却不死。'这是没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统一诸侯,不用武力,这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是他的仁德,这就是他的仁德啊!"

8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84、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你是明智的呢?”

85、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86、②怨:别人的怨恨。

87、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88、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89、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90、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91、【译文】孔子说:"君子进步提高,小人退步堕落。"

92、【原文】14.15子曰:"晋文公谲(jué)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

93、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94、【解读】这一段话理解起来各有不同,我无法分清孔子说这句话时候的情境,爱与忠的对象是年长还是年少的应该有区别。于年长的而言:爱他,就不应该让他过于操劳。于年幼者而言:爱他,就不应该不让他勤劳。至于忠,对上应该是施加正确的影响,对下应该是教导他。

95、每个人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有关。重视居住的环境,重视对朋友的选择,这是儒家一贯注重的问题。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耳濡目染,都会受到仁德者的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养成仁的情操。

96、【原文】14.35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97、【解读】"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一方面由于没有组织赋予的权力,就没有责任考虑这个职权的事情,另一方面因为没有权力,即使考虑这方面的事也没有机会得以实现。但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在其位,是可以某不在其位时的政的。这涉及到对后继者的培养问题。任何一个群体的发展理论上都应该是长久的,也就涉及到今天所说的持续发展问题,人活一辈子,工作岗位也就是30左右年,那么离开这个岗位集体就不发展了吗?回答一定是需要继续发展,那么,作为一个优秀的官员就应该考虑后续发展的问题。

98、【原文】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99、殆(dài):疑惑。

100、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

101、【原文】14.28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102、【原文】14.22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103、【译文】孔子说:"贤德的人知道躲避乱世,其次躲避不好的环境,再其次躲避难看的脸色,再其次就是躲避不好的言语。"孔子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了。"

104、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105、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

106、【原文】14.20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

107、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108、【注释】

109、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110、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111、这是紧接上一章而言的。只要养成了仁德,那就不会去做坏事,既不会犯上作乱、为非作恶,也不会骄奢淫逸、随心所欲。而是可以做有益于国家、有利于百姓的善事了。

112、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113、【原文】14.6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114、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115、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所犯的错误就少了。”

116、【解读】孔子是敏锐和敏感的,同时又是心地善良的人。他感受到了一个仁厚的人,逢事之前不把人往坏处想,但却能在事情未发生之前,感受到危险的存在。生活中人们常说预感,大概与此相关。

117、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118、【解读】孔子对传闻的态度于此可见。

119、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120、【原文】14.14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121、【译文】孔子说:"君子之中有不仁德的人!没有小人是仁德的!"

122、【浅见】

123、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24、①适:音dí,意为亲近、厚待。

125、川上:河边。川,河流。

126、【解读】安德义解可为与为之间关系的四个层次:知其可为而不为,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是一个完美的理想主义者。看来这位门人是一位很高的隐士,他对孔子是非常了解的。

127、子曰:君子不器。

128、(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29、【原文】14.17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妊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130、【解读】这一章我们可以理解为孔子谈论人的生命成长方向问题。君子与小人是两种类型的人,君子向上进步、发展、前进、成长,小人向下、堕落、退步。生命成长两个方向,两种结果,两类人生。

13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132、孔子说:“人们的错误,总是与他那个集团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一样的。所以,考察一个人所犯的错误,就可以知道他有没有仁德了。”

133、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134、②若欲死而父。

135、(四)表修饰关系

136、【译文】

137、(一)表并列关系

138、罔(wǎng):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139、②土:乡土。

140、【解读】公伯寮,字子周。孔子的学生,做过季氏的家臣。子服景伯,名何,字伯"服"为谥号。鲁国大夫。看来公伯寮这个人不怎么样,子服景伯有些抱不平,孔子认为无需使用暴力,公伯寮不能怎么样。

141、4【原文】

142、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143、①怀:思念。

144、【原文】14.37子曰:"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矣。"

145、【译文】原宪向老师问什么是耻辱。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做官拿俸禄;国家政治腐败,还当官拿俸禄,这就是耻辱。"原宪又问:"好胜、自夸、抱怨、贪婪这四种毛病都没有的人,可以说是仁者吧?"孔子说:"这种人可以说难能可贵了,但是否算做仁,我就不知道了。"

146、②恶(wù):憎恶、讨厌。作动词。

147、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48、「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149、【原文】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150、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孔子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151、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152、【原文】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153、(5)曲肱而枕之

154、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155、【译文】孔子说:"郑国发布政策法令,裨谌起草,世叔研究提供修改意见,外交官子羽增删修改,最后再由子产作文辞上的润色加工。"

156、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157、【原文】14.26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158、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159、【译文】子路在石门过了一夜,清晨守城门的人说:"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的。"守门人说:"就是那个明知行不通却还硬要去做的那个人吗?"

160、好:喜爱,爱好。

161、者:代词,“……的人”。

16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163、表顺承关系的“而”连接的前后两项表示两个连续发生的动作或相关的情况,两项之间表现出动作先后相继,在语义上是前后顺承,顺序不能变换。这种用法的“而”连接的经常是动词性成分,可译为“就”、“便”、“从而”、“然后”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6处。如:

164、⑤掩口胡卢而笑。

165、“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诵。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166、【译文】孔子说:"国家政治清明,言语和行为都可以正直;国家政治黑暗,行为要保持正直但言语要谨慎谦虚。"

167、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仁人是安于仁道的,有智慧的人则是知道仁对自己有利才去行仁的。”

168、信:诚信。

169、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170、(三)表转折关系

171、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172、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173、【译文】子张说:"《尚书》说:殷高宗守孝,住在凶庐,三年不讲话。什么意思?"孔子说:"何止是高宗,古人都这样。国君死了,百官各自管理好本职工作,听命于冢宰三年。"

174、【原文】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

175、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176、在这章中,孔子认为,没有仁德的人不可能长久地处在贫困或安乐之中,否则,他们就会为非作乱或者骄奢淫逸。只有仁者安于仁,智者也会行仁。这种思想是希望人们注意个人的道德操守,在任何环境下都做到矢志不渝,保持气节。

177、3【原文】

178、(二)表顺承关系

179、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180、【解读】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隐士。这一章反映了孔子到处游说的目的在于说服顽固的当政者采纳自己的政治主张。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181、【原文】14.10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182、10【原文】

183、【解读】克,过分好胜;伐,急功近利,自我夸耀;怨,牢骚抱怨;欲,私欲过强。这一章体现了孔子的富贵观,探讨了克伐怨欲与仁的关系。

184、【译文】子贡说:"管仲不是仁德的人吧?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为主人去死,反而做了齐桓公的宰相。"孔子说:"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统一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现在还享受着它的好处。没有管仲,我们恐怕还要披头散发穿左开襟的衣服了。他怎么会像小老百姓那样守着小信小节,自杀在小山沟里也不让人知道呢。"

185、5【原文】

186、②莫:疏远、冷淡。

187、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188、【解读】原壤,鲁国人,孔子小的时候的朋友。想想小的时候一对两小无猜的朋友,若干年后再相见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又会有多大的差别呢?这里就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是时间改变了他们,还是自己改变了自己?

189、孔子曾说过:“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这里有借鉴的意思)。”用课文中的话说就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0、【解读】不止是国家大环境,生活在任何的圈子里都应该这样。有道的环境,可以有啥说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无道的环境就不可以这样,说话就要格外小心谨慎,但行为可以直来直去。

191、「而后」才,方才。例:

192、【原文】14.1宪问耻。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193、8【原文】

194、【解读】本章说的是言与行的关系问题。安德义对这一段的解读很好——言与行的关系有言而不行,属于空言;言行不符,属于虚言;言先行后,属于谨言;行而始终不言,属于缄言或无言。沉默者金,开口者银,慎言者为最妙。荀子在《大略篇》中将言行用三者关系分为四类:口能言之,身能行之,国宝也。口不能言,身能行之,国器也。口能言之,身不能行,国用也。口言善,身行恶,国妖也。治国者敬其宝,爱其器,任其用,除其妖。

195、论语十二章而字的用法归纳

196、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197、【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就不考虑那方面的事情。"曾子说:"君子考虑问题不超出自己的权力和职责的范围。"

198、14【原文】

199、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念乡土,想着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200、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201、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202、【译文】孔子说:"孟公绰做晋国氏赵魏的家臣能力是绰绰有余的,但却做不了縢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203、【原文】14.5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ào)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204、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205、①里仁为美:里,住处,借作动词用。住在有仁者的地方才好。

206、而的文言文意思

207、③比:亲近、相近、靠近。

208、乐:以……为快乐。

209、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210、【解读】孔子周游列国到卫国的时候曾经住在蘧伯玉家,这是历史背景。孔子之所以夸赞使者,一方面是因为蘧伯玉寡其过的美德,更重要的是说使者能看到并赞美蘧伯玉。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211、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212、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213、11【原文】

214、这章经文只有四个字,但对一个君子的期待却是无限的。特别是这四个字出现在为政篇中,更说明孔子对一个君子的期待,希望君子要有远大的理想。要成为一个治理国家的全才,不仅道德修养要高,而且各方面都要知道。这样才能成为真的通才。孔子的无限期望,也是每个君子的最高理想。

215、③刑:法制惩罚。

216、【解释】

217、【译文】孔子说:"千里马值得称道的不是它的力气,而是它的品德。"

218、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19、26【原文】

220、这一段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孔子所说的道究竟指什么,这在学术界是有争论的。我们的认识是,孔子这里所讲的“道”,系指社会、政治的最高原则和做人的最高准则,这主要是从伦理学意义上说的。

221、【解读】仁智勇是儒家的三达德。孔子这样说,朱熹注评说是为了自责以免人。

222、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23、孔子认为,人之所以犯错误,从根本上讲是他没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往往会避免错误,没有仁德的人就无法避免错误,所以从这一点上,没有仁德的人所犯错误的性质是相似的。这从另一角度讲了加强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24、重点实词和虚词:

225、【解读】公叔文子举荐自己的家臣做官,其气度、仁德与雅量,深受孔子赞誉。

226、【译文】公叔文子的家臣僎与公叔文子一同提升为卫国的大夫。孔子听说后说:"公叔文子可以称为'文'了!"

227、【解读】生活中与领导相处,我们应该从这里得到启示。

228、“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尚有阐义。

229、②处:居住。

23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231、或谓父母在,即只要父母在,子女便不得出游,此解不通也。古时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士人年轻时多游历,以增见识,乃正途也。若一生随父母左右,终死乡里,又能有何作为,亦非儒家入世之思想。或又谓此章在今日已无意也,则吾不知何人能出此语也!

232、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恶②人。”

233、【译文】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该怎么报答恩德呢?还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报答恩德吧。"

234、儒学乃大众哲学,积极行世之显学。若朝闻道,夕即死,则为个体修道,反类道家精神矣。朝闻道,吸收容纳于心,至夕则另变其人也。闻道之后,精神振奋,概叹过往皆虚度,过去之我可亡矣。隋唐之后,佛家教义中国化,多受儒家影响。若从佛家最高教义反推此章,则闻乃使之闻。若朝即令大众群体闻道,则夕死亦无憾矣。

235、孔子说:“我没有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厌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他的仁德已经达到了极限,不能再增加什么;厌恶不仁的人,在实行仁德的时候,不让不仁德的人影响自己。有能一整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实行仁德上的人吗?我还没有看见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可能还是有的,但我没见过。”

236、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237、孔子说:“如果早晨悟知了道,就是当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238、(而已)罢了。例:

239、【译文】齐国的陈成子杀了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之后去朝廷,告诉鲁哀公说:"陈恒杀了他的君主,请出兵讨伐他。"鲁哀公说:"告诉季孙、叔孙、孟孙三个人吧。"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鲁哀公却说'你去告诉三位大夫吧'"。孔子告诉了三位大夫,却没有得到同意。孔子说:"因为我曾做过大夫,所以不敢不来报告。"

240、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241、父母在,父母尚在也,即父母年老病弱之时。子女于此时,当孝敬父母于身前,单寄赡养之费,则如豢养也,又岂可谓孝?若必游于远方,则必使父母知其方向,以解相思之情;若有事,亦能使知也。

242、13【原文】

243、②方:一定的地方。

244、【译文】孔子说:"领导喜欢礼制,老百姓就容易指使。"

245、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246、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247、吾:人称代词,我。

248、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249、【译文】孔子在卫国击磬有一个身背土筐的人路过孔子的门前,说:"有心事啊,这个击磬的人。"仔细听了一会儿说:"见识短浅,硁硁(kēng)的磬声里透着固执。好像是说没有人理解自己,自己知道就行了。水深的时候就穿着衣服过河,水浅的时候就撩起衣服过河。"孔子说:"真坚决啊,没有什么可辩驳的了。"

250、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251、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252、【解读】孔子告诉子路君子的修养境界,由己到人再到百姓这样一个过程,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到的。

253、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254、①数(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255、【评析】

256、愠:生气,发怒。

257、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258、【原文】14.24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259、22【原文】

260、【译文】南宫适问孔子说:"后羿善于射箭,奡善于荡舟水上作战,都不得好死。大禹、后稷亲身耕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不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崇尚道德啊!"

261、【解读】礼就是道,是社会的秩序。大多数人都谨守正道,领导走正道,当然老百姓就好指使。

262、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63、【原文】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264、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语。“而”连接的前后两项之间有主次之分,“而”后项的动作为主,在句中充当谓语;“而”前项的词语是从方式、状态、条件、时间等方面对谓语进行修饰,在句中充当状语。可以不译或译为“地”或“来”。书中共见6次。如:

265、《论语为政篇》中。

266、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267、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268、夺:改变。

269、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卖国主义”了。

270、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271、②如是而已。

272、【原文】14.11子曰:"孟公绰(chuò)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273、20【原文】

274、【译文】原壤放肆地叉开两腿坐等孔子,孔子说:"你小的时候就不谦逊敬长,长大后有无作为,老了还不死,真是祸害。"孔子用拐杖敲打原壤的腿。

275、并列关系表示“而”所连接的前后两项是并列对等、地位相同的语法关系,没有先后主次之分,位置互换而不影响意义的表达。可以译为“又„„又„„”、“和”“并且”等,也可不译。书中共见2处。

276、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277、【原文】14.40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

278、【解读】为什么能多大国诸卿的家臣却做不了小国的大夫呢?这就涉及到了人才的不同特点。所以,选用人才最重要的就是量才录用,用其所长。孟公绰这个人孔子认为他清心寡欲,却短于才干。

279、【解读】晋文公和齐桓公都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名重耳;齐桓公,名小白。

280、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281、孔子说:“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82、②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283、23【原文】

284、孔子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285、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86、【原文】14.7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287、【译文】孔子说:"作为士如果怀恋安逸的生活,就称不上是士了。"

288、【解读】古人学习是为了是自己的生命高贵,心灵富有,这是最本质的学习目的。现在的人学习有的是为了炫耀自己的知识,也有的是为了管理别人,但不是先管好自己。

289、【解读】这一章说的是言语与行为的关系问题。做人应该言行一致,夸夸其谈却不脚踏实地做事这是让人耻笑的事。

290、④秦师轻而无礼。

291、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

292、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93、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294、【解读】这一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若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自己,就要主动学习本事,增长本领,大学生就业难就是因为本事不足。用实力来说话,让实力来证实自己,有实才有名,名实兼备才是正道,虚名是图不得的。

295、孔子说:“若是一个人对他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296、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297、【解读】公叔文子,名拔,卫国大夫,卫献公的孙子。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公叔文子的使臣。文中的意思提示我们在生活中言笑取要恰到好处,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不说;内心高兴才笑,不高兴不笑;取要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不取要。这里既涉及适度、内心情感与外在表现一致的问题,有涉及到节制的问题。取的问题,能够符合道义还需要明。

298、【译文】孔子说到卫灵公昏庸无道时,季康子说:"既然是这样,卫国为什么不亡呢?"孔子说:"因为他还有仲叔圉打理外交,祝鮀掌管祭祀,王孙贾指挥军队。像这样,他的国家怎么会亡呢?"

299、②余闻而愈悲。

300、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301、【译文】孔子向公明贾问公叔文子,说:"真的吗,这位老先生不说、不笑、不索取吗?"公明贾回答说:"告诉你这句话的人说错了。他是该说时说,所以别人不讨厌他说话;高兴了才笑,所以别人不讨厌他笑;符合道义的财物他取要,所以别人不厌烦他取要。"孔子说:"原来是这样,真是这样吗?"

302、【译文】子贡非议别人,孔子说:"子贡你真就比别人强吗,我就没有这样的闲功夫。"

303、这章经文中的四个字是强调要有远大理想的句子。

304、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305、表转折关系的“而”连接的前项叙述一种动作行为,或描写行为;后项不是顺着前项的叙述或描写下去,而是转向相反、相对的方面叙述或描写。这种逆转语义类型,可译作“但”、“却”、“可是”等。书中共见5次。如:

306、《论语·宪问第十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307、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308、孔子说:君子不能象器具那样,只仅仅具有一才一艺就行了。

309、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310、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11、【解读】这一章记述孔子评价春秋时期子产、子西和管仲三位执政的人。对子产和管仲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孔子的弟子子羔为政能够做到与管仲一样"罚而不怨"。孔子评价柴羔说:"善为吏者树德,不善为吏者树怨。"(《淮南子》)康有为称赞管仲为"伟人",孔子称赞管仲为"仁人",都是赞扬他们持正守平,树德不树怨。

312、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侍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313、15【原文】

314、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315、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

316、21【原文】

317、【解读】无德者难能善终,有德者坐拥天下。

318、【译文】阙党的少年向孔子传达使命,有人问孔子:"这个少年求上进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占据大人的席位,和长辈并肩而行,不是求上进的人,而是急功近利的人。"

319、谓语前置:鲜矣,仁。贤哉回也。状语后置: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省略句: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行以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20、子游说:“侍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321、【原文】14.4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322、孔子说:“父母的生日,不能不知道,一方面该高兴,另一方面该害怕。”

323、②鲜:少的意思。

324、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325、⑺通“尔”,你,你的。例:

32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327、【译文】孔子说:"一个人大言不惭,实践起来就很难了。"

328、【原文】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329、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30、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331、【原文】14.3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

332、【译文】孔子说:"古人学习是为了修养自己,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向别人炫耀。"

333、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334、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335、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336、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人和事,没有固定的厚薄亲疏,只是按照义去做。”

337、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38、【译文】孔子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害怕自己能力不足。"

339、【译文】孔子说:"没有人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说没有人理解你呢?"孔子说:"不抱怨天,不怪罪别人,下学人事向上通达真理,理解我的只有天吧!"

340、19【原文】

341、9【原文】

342、②安仁、利仁:安仁是安于仁道;利仁,认为仁有利自己才去行仁。

343、【译文】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直,齐桓公正直但不诡诈。"

344、(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45、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346、【原文】14.18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zhuàn),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347、【原文】14.42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348、本篇谈论为政之人,退隐之士,以及为政之德。

349、③三月而后成。

350、(2)不义而富其贵,于我如浮云。

351、【原文】14.32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者与?无乃为佞乎?"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35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353、【解读】孔子是圣人,圣人也是人,也有无奈的时候。这里一方面反映了孔子的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与人格境界的高远,高到很少能有人理解的的地步,即便这样孔子也能不怨天尤人。生活中怨天尤人是最要不得的,尤其是仕途中人。

354、【解读】很多人都认为"言"是指话语,我以为"言"可以理解为"思想"更为贴切。从这个角度看,人的思想一定与道德密切相关,与技能技巧关系不大。现在看大学的教育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少有思想值得思考。至于勇敢与仁的关系不难理解。仁善的人一定会有真正的勇敢,而有些勇敢却是莽撞的为私利的,那不是真正的勇敢。孔子所说的勇敢是大勇敢,是无私无畏的勇敢。

355、【原文】14.13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356、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357、【译文】孔子说:"不事先怀疑别人欺诈,不随意猜测别人不忠信。但又能临事时觉察到别人的欺诈和不诚实,这不是贤人吗?"

358、【译文】子路问怎么样才能算成人。孔子说:"像臧武仲那样的聪明明智,像孟公绰那样清心寡欲,像卞庄子那样勇敢,像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纹饰,也就可以算是成人了。"又进一步说:"现在讲成人的人未必这样?见到好处就想到道义,遇到危急时刻肯于领受使命,长久处于穷困之中却不忘记平生所立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成人了。"

359、【译文】子路问什么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恭谨从事。"子路说:"这样就可以了吗?"孔子说:"通过修养自己来安抚别人。"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通过修养自己来安抚老百姓。修养自己安抚百姓,就连尧舜也难做到啊。"

360、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361、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362、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363、【解读】言为心声,孔子击磬也是如此。荷蒉而过者更是高人,他听出了孔子的心声。体现了由知音到知心知人的这样一个过程。

364、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365、【原文】14.44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366、【解读】文中的四个人是当时郑国的四位贤大夫,体现的是当时郑国制定政令时的严谨、认真和有序,更体现了这四个人的精诚团结与合作。

367、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368、【译文】公伯寮向季孙毁谤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了孔子,说:"季孙他老人家已经被公伯寮给迷惑了,我有能力让公伯寮陈尸街头。"孔子说:"道义能够得以实现,是命运;道义不能够实现,也是命运。公伯寮又能把命运怎么样呢!"

369、④朝而往,暮而归。

370、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371、【原文】14.36公伯寮诉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372、①几(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373、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374、7【原文】

375、【解读】公子纠,姓姜,名纠。齐桓公的哥哥。召忽,公子纠的师傅,也是家臣。看人不能仅凭一时一事断定,我想在孔子眼里齐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死与"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相比是小事,所以孔子认为管仲才是仁德的。我个人看管仲小事虽不忠,但大事上却不乏仁德。

376、惑:迷惑,疑惑。

377、(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78、④灭滑而还。

379、孔子说:“士有志于(学习和实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道的。”

380、【解读】这句话的理解存在着歧义,有人说君子也有不仁德时候,这样理解也有道理。我理解孔子是要说君子、小人与仁的关系。

381、①约:穷困、困窘。

382、【原文】14.33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383、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384、12【原文】

385、这里之所以害怕是因为父母过一年生日就意味着少了一年活头,为人子女想到这一层应该感到害怕。

386、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387、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388、【原文】14.34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389、③而母立于兹。

390、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高中论语12章重点句

391、【解读】以德报怨的境界是最高的境界,但不是最好的。以直报怨是最好的境界,但不是最高的境界。

392、孔子说:“曾参啊!我讲的道,拿一个道理把它贯穿起来。”曾子说:“我明白了。”孔子就出了。曾子的师兄弟来问:“这是什意思呢?”曾子就告诉他们:“我们的老师所讲的道,讲忠恕之道而已。从这里开始学,学到圆满的境界,就是道。”

393、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相关文章:

高中英语翻译句子练习精选23句 高中作文神仙句子精选大全摘抄优选63句 精选赏析句子的答题格式高中【153句】 高中英语翻译句子练习【23句文案】 琵琶行重点句子常考高中【精选46句】 高中作文神仙句子精选大全摘抄【优选63句】 高中作文神仙句子精选大全摘抄-摘抄63句 高中英语翻译句子练习【100句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