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名言句子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135句精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135句精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

1、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

2、重点字词

3、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

4、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5、翻译: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委靡死亡。

6、动心忍性(忍:使……坚韧)

7、翻译:所以,上天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的体肤受饥饿,使他身受贫困之苦,使他做事情不顺。

8、二、具体问题:

9、一、整体把握:

10、出则无股国外患者(出:在国外)

11、(1)使动用法:

12、衡,通“横”,梗塞,不顺

13、古义;使……惑乱、迷惑;

14、曾,通“增”,增加

15、一.孟子及其思想

16、(2)富贵不能淫

17、⑧曾:同“增”。

18、今义:淫乱

19、拂,通“弼”,辅佐

2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1、忍,通“韧”,坚韧

22、孟子认为人才是艰苦环境造就的,有了艰苦环境的磨练,才能使人性格坚韧、顽强,才能担负重大的使命。

23、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惊动,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原来所没有的才干。

24、文章思想内容

25、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

26、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或字子舆,华夏族(汉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27、(3)名作动:

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9、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

30、(2)入则无法家拂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

31、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32、(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33、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

3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5、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

36、(3)曾益其所不能

37、(2)动作状:

38、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39、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40、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41、④胶鬲(gé):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42、重点语句翻译:

43、(4)士

44、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45、人恒过(过:犯错误)

46、②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47、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48、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并在声音上显露出来,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49、⑨衡:通“横”,指横塞。

50、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51、任:责任,担子

52、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

5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侧重于“生于忧患”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处困境方能激发斗志,成就功业,而国如无忧患则易遭灭亡的道理或为了让人们明白人接受艰难磨练的必要。

54、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55、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

56、作者简介:

57、(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

58、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59、⑩征:表征,表现。

60、①畎(quǎn)亩:田间,田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

6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62、拂:违背,逆,不顺

63、⑤管夷吾:管仲。

64、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

65、立意:这两句话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

6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67、出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原文选段: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68、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69、翻译:在国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常常都有灭亡的危险。

7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72、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73、今义:军人

74、⑪法家拂士:法家,有法度的大臣;拂,假借为“弼”,辅佐;拂士即辅佐的贤士。

7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76、饿其体肤(饿:使……饥饿)

77、古义,捣土用的杵;

78、出自《孟子·告子下》。

79、今义:比方

80、行拂乱其所为

81、译文: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82、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

83、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增益其所不能。

84、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8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中国著名儒家典籍《孟子》,题目是后人所加。文章采用举例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86、作者侧重于”生于忧患“的论述。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处困境方能激发斗志,成就功业,而国如无忧患则易遭灭亡的道理或为了让人们明白人接受艰难磨练的必要。

87、【其他重点词语解释】

88、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

89、古义:了解,明白;

90、重点内容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

91、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2、古义:狱官;

93、【词类活用】

94、【一词多义】

95、【古今异义词】

9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7、第一部分: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98、【通假字】

99、⑥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

100、曾益(zēng)拂士(bì)

101、(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102、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03、今义:判断动词

104、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5、⑦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

106、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7、(3)拂

108、古义:征验,表现;

109、③版筑:一种筑墙工作,在两块墙版中,填入泥土夯实。

110、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

111、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112、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他的才能。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113、喻:明白,了解

114、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意思是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享乐。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

116、(4)管夷吾举于士

117、(2)于

118、古义:这;

119、入则无法家拂士

120、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标题的理解

121、今义,建筑,修建

122、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123、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

124、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

125、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揭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国家):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26、(1)所以动心忍性

127、文章讲的是逆境中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28、征:征验

129、入:在里面,指国内

130、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

131、创作背景:

132、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

133、(1)发

134、(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35、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相关文章:

关羽是死于赤壁之战的吗 徐志摩的父母分别死于哪一年精选59句 生于忧患困于心于什么意思【38句文案】 生于忧患困于心于什么意思-集锦38句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什么讲【66句精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 八年级上册死于忧患生于安乐原文42句精选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杜甫-集锦2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