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唯美句子 > 过秦论重点句子翻译高中

过秦论重点句子翻译高中

1、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文的代表作,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此文旨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3、假使拿东方诸国跟陈涉比一比长短大小,量一量权势力量,那简直是天壤之别了。

4、作者贾谊对秦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的叙述条理清晰,他抓住一条纵的线,即从秦孝公之兴到秦王朝之亡,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文章的层次先后的,而对某一特定时间内的某一点,又突出地加以铺陈发挥,使人不仅看到“线”,还看到“线”上的一个个用浓墨重彩着重描述的“点”。

5、一个戍卒发难国家就灭亡了,皇子皇孙都死在人家手里,被天下人耻笑,是什么原因呢?

6、有全文的白话译文。

7、不施行仁义,攻和守的形势就不同。

8、唯一的背诵难点,可能就是国名和人名的记忆。对于这种无实际意义的名词集合,最好就是通过谐音法,强行把无意义的人名和国名串成一句话,最好是比较完整的一句话,这样就记得住了。

9、同时,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到该文的白话翻译版本,可供学习参考。

10、中心句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1、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及手过一遍”。在读诗词或短文背诵时尤为推荐这一方法,我见过很多学生古诗词背的很溜,老师一要求默写就错误百出,很多文言生字不会写。

12、二、以统一整齐的句式来统帅。

13、再说,一统天下的秦王朝并没有被削弱,雍州的地势,崤zhi山和函谷关的险固,还是与从前无异。

14、意思是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这句话出自《过秦论》,是本文的中心论点,其目的是提供给汉文帝作为改革政治的借鉴,本文通篇采用对比论证手法,集中表现在第5段,秦国的过去和现在比,陈涉与九国之师比,秦强盛之久与秦灭亡之速比,这样通过对比论证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15、六段:比较,全为2句。分析:“试使”3句+“然”4句+“然后”5句。一句一句记就会了

16、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的国君更加尊贵;

17、过秦论:

18、《过秦论》是高中必背文言文之一,有同学觉得很难背。其实理清了文章结构和内部逻辑,这篇课文并不难背诵的。

19、五段:比较前两项,3句,后两项5句.

20、因为现今有很多学者对《过秦论》进行了白话翻译,如钱穆先生的《史记选读》、杨伯峻先生的《古文观止》等,这些翻译文本均可以较好地解析《过秦论》原文的意思。

21、一、弄清每段内容以及各段层次,为背诵作好准备。

22、过秦论原文翻译

23、锄头木棍并不比钩戟长矛更锋利;那迁谪戍边的卒子的作战能力并不能和九国部队匹敌;

24、陈涉行军用兵的策略,也比不上先前九国的武将谋臣。可

25、另外,《过秦论》是中国古代思想名著之一,由韩非子所著,主要是对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现象进行了一些批判和反思。

26、我觉得背诵过秦论的技巧,首先是你必须先理解清楚过秦论这篇文章讲的内容,然后根据他的中心思想理清楚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思路,就可以非常顺利的背诵过秦论

27、白话译文是指将文学作品、历史文献等正式文体的作品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的译文。

28、二、秦国实力愈来愈强大;

29、过秦论的白话译文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中的思想和内容,有助于提高文化素养和阅读水平。

30、二是可以通过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通过对白话文的理解之后再来背诵文言文,就会更好的背下来。

31、《过秦论》是贾谊政论散文的代表作。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32、所以在背诵古诗词时我们可以,先看一句抄一句;再看几句抄几句;最后看一段抄一段,直到看一篇抄一篇,也就是先读再抄,抄完再读。

33、一、秦国世世代代有野心;

3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5、过秦论背诵的技巧和口诀

36、三、配以灵巧的句数,几经诵读,就会背会。

37、一背诵过秦论的时候可以分段背诵,一段一段的分成小节来背诵,把大难题化成小难题一个一个的解决,小难题不难解决。

38、这之后将天下归己所有,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

39、如果想深入了解《过秦论》,还可以阅读相关的研究文献、学术论文等。

40、过秦论原文赏析

41、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管辖全国,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经一百多年了;这之后把天下作为家业,用崤山、函谷关作为自己的内宫;陈涉一人起义国家就灭亡了,秦王子婴死在别人(项羽)手里,被天下人耻笑,这是为什么呢?就因为不施行仁政而使攻守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啊。

42、第1段着重写秦有野心,第2段着重写有实力,第3段兼而写之。背诵分重点,理清思路心中有数,顺口溜就有了。

43、过秦论分前三段,主要写三个方面:

44、是条件好者失败而条件差者成功,功业完全相反,为什么呢?

45、《过秦论》上篇先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陈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46、有白话译文因为根据历史文献和专家研究,过秦论是一篇公元前220年左右的政治论文,讲述了楚国和秦国的关系以及分析了秦国的崛起原因和政治体制,这篇文章在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7、然而秦凭借着它的小小的地方,发展到兵车万乘的国势,招致八州来归,而使六国诸侯都来朝见,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48、四段:统一时,四句+四句。采取措施:从思想上3句。防备(名城、武器)、守住(2句+3句+3句)→认识(五句)

49、四段秦统一天下及采取的措施;五段写秦亡原因(陈涉的地位、才能、身份、武器均差,但受人拥护);六段进一步揭示秦亡原因(把陈涉与九国进行地位、武器、军队、智谋对比,突出“仁义不施……”)。

50、三、由于靠实力,秦国统一天下并不很难。

51、《过秦论》全文和注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扣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qūn)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huī)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dí),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而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méng)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yī)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yōu)棘矜(qín),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duó)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nàn)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1、通假字  ①合从缔交(“从”通“纵”。读zòng。)  ②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读jué。)  ③赢粮而景从(“景”通“影”。读yǐng。)  ④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读hē)  2、一词多义  ①因  因遗策(沿袭,动词)  因利乘便(趁着,介词)  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  ②之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  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  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  聚之咸阳(到,动词)  ③及  非及向时之士(赶得上,追得上,动词)  及至秦始皇(到,介词)  ④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方,方位名词)  追亡逐北(败北的军队,名词)  ⑤制  ……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裁,制服,动词)  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动词)  ⑥兵  ……赵奢之伦制其兵(军队,名词)  收天下之兵(兵器,名词。下文“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斩木为兵”中“兵”同此)  行军用兵之道(军队,名词)  ⑦亡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丢掉,动词)  追亡逐北(逃亡,动词。在此用作名词:逃亡的军队)  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  ⑧举  包举宇内(举起,拿走,动词)  西举巴、蜀(攻取,动词)  ⑨利  因利乘便{利有利的形式}  (鞭子,名词)  3、词类活用  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名词“履”带补语“至尊”,用作动词:登上。)  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帝王”带省略介词“于”的补语“万世”,用作动词:称帝称王。)  ③将数百之众(名词“将”带宾语“数百之众”,用作动词:率领。)  ④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序”带宾语“八州”,用作动词:安排,布置,引申为“引,招致”。)  ⑤尊贤而重士(形容词“重”带宾语“士”,用作动词:敬重、看重。)  ⑥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席”、“包”、“囊”分别作“卷”、“举”、“括”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口袋一样。)  ⑦内立法度……外连衡而斗诸侯(方位名词“内”、“外”分别作“立”、“连”的状语,表示行为动作的方法:对内,对外。)  ⑧流血漂橹(漂,动词使动用法:使……漂浮。)  ⑨序八州而朝同列(朝,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⑩会盟而谋弱秦(弱,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弱,削弱。)  11.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固,形容词作名词,坚固的地方)  古今异义  务耕织(从事)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两手相合,比喻轻而易举)  惠文、武、昭襄,蒙故业(继承)  西举巴蜀(攻取)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来,招纳)  相与为一(一体)  皆明智而忠信(可靠)  铸以为金人十二(铜人)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认为)  才能不及中人(一般人)  天下云集而响应(像云一样;像回响一样应)  将数百之众(带领)  斩木为兵(兵器)  嬴粮而景从(担负,背)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崤山以东)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报复、怨恨)  特殊句式  【判断句】  1、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3、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4、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倒装句】  1、定语后置:  铸以为金人十二  2、宾语前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介词短语后置: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相关文章:

过秦论上重点句子翻译汇总46句 琵琶行重点句子及翻译-集锦41句 岳阳楼记重点句子翻译练习优选23句 琵琶行重点句子常考默写-集合33句 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重点句子89句精选 八上英语第一单元重点短语和句子优选114句 琵琶行重点句子常考译文【精选194句】 过秦论重点句子翻译常考优选25句